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04/30『海報』李超煌副研究員, 應用高解析率明視野光學顯微術做細胞動態研究


第八次交大光電與顯示科技研究所專題演講

講者:李超煌 副研究員
講者:中央研究院 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講題:應用高解析率明視野光學顯微術做細胞動態研究
時間:04/30(五) 下午1:30-3:00
時間:交映樓1F國際會議廳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04/24『演講』陳伯綸處長, 十年生涯與職涯的經驗談



















演講心得

第四組
陳學長在西元2000年從交大光電液晶實驗室畢業,他參予了第二屆的國防役,因此他畢業後即踏入了業界,在進入公司後不久,友達隨即在2001年合併。他一路順遂,進去了一年就升上了副理,也在這一年跟團隊開發出半穿半反和反射式顯示器,這是相當大的成功。隔一年後,他又升上了液晶技術部的經理,之後到了2005年提出4 domain VA升級成為8 domain VA,這也是領先業界的技術之一。到了06至07年,他當上Array/CF 技術處處長,領導著一群以化工為背景的員工。在前兩年友達建立research team,之後學長就擔任處長到現今。

學長認為在工作中的"團隊"是最重要的,工作的串成是連續的,假如沒有每一根螺絲釘的組成,這個團隊就不會成功。在友達工作的交大光電學長姐們通常在哪些部門工作比較多呢?他表示,通常是在Technology Platform和有關business的team偏多。他也認為中國大陸目前小廠想要踏入面板產業這塊大餅應該是不太可能,因為面板產業是算個高風險產業,裡面有半導體產業的高資本支出也有系統組裝業的的高材料成本。他也說道,TFT-LCD工業是一切都自己來,包括研發LCD製造還有模組製造和行銷。而不同於IC產業不論是在IC設計和晶圓代工以及封裝測試通常是由不同廠商合力完成。他也認為,面板產業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整合人才+專業經理人才…等多項能力的整合。

最後,他也談到了生涯與職涯,在生涯方面,
1.主軸:正確的人生觀/人生目標
2.態度:樂觀進取、正面積極/勝不驕敗不餒
3.Bonus:不一樣是不可能的:不斷更新改變/超乎你所求所想
4.Checking—>身體與心靈滿足的不同階段:基本溫飽—>自我實現

在職涯方面:
能力的養成—
技術:專業的發揮與深化,橫向知識的累積
整合:溝通協調、團隊合作
管理:忠心的管家、僕人式領導
經營:技術、整合、管理、商業綜合力的運作

經由學長那麼用心的講演下,我們可以獲得目前面板產業的發展情況,也知道自己應當加強甚麼樣的能力來去面對離自己不遠的職涯。


第六組
本周請來的講者是我們交大光電所的博士班學長,王淑霞老師的學生:陳伯綸博士,現在在友達光電擔任前瞻顯示研究處處長。學長在畢業後的10年之內,從工程師到部門經理到現在擔任處長,以及從研發部門到銷售部門到整合部門的歷練。使的學長作為一個高階的管理者時,可以有著更全方面的思考。深度廣度都是不言可喻。學長將他的畢業這十年的狀況跟經歷用圖表的方式來跟我們分享。以及他在面板業10年來,所了解的狀況。

學長提到了一個原本是技術取向的博士工程師,在組織裡面不同的單位服務後,也使的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讓他更了解各個層面、環節所需要注意的事情。也讓他在除了技術能力以外,也得到了很多管理跟帶人的方法。我覺得這讓我們了解到有時候人不要怕改變,不要怕去面對新的事物,這些的歷練都會豐富我們的人生,也會讓我們有更豐富的經驗去面對不一樣的挑戰。學長也提到了要有橫向的知識領域的累積,我覺得對我們碩士班的學生很重要,因為你在未來進入職場的時候,不一定會做跟碩士班研究非常相關的主題。若平日有在吸收除了自己研究主題以外的知識,這對我們在未來就業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另外學長也提到,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才能使一個人每天有動力繼續向前。而學長對於管理方面則是認為要有僕人式的領導,帶領部屬要給予部屬方向,協助。讓他們知道要做的事情。而且主動多跟人接觸,認識更多的人,多和大家溝通協調。才能在遇到要跟各個不同部門互相整合的時候,能有效率的去解決、面對,這些學長十年來的經驗,點出了許多我們未來在職場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讓我們可以在進入職場前,有些基本的認知。

最後學長還有提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向學長的興趣是喜歡美的建築、藝術品、設計。所以他利用自己的時間來實現這些他的夢想。不僅增加了生活趣味,更讓自己再上班之外有了些不一樣的體驗。學長今天一番的演講,讓我們看到了可能是我們未來這些光電所的學弟學妹,所會面對的情況,所需要去學習的東西,也提醒了我們,讓我們在踏入職場之前,了解到我們所欠缺的事物。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聽到這種收穫豐富的演講。


第十組
AUO處長陳伯綸先生,身為一個交大光電人,於此次演講提供他生涯與職涯的經驗談;陳學長博士畢業後即進入友達光電,擔任工程師不到一年半的光陰即升為副理,現任職於前瞻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之成員背景涵蓋電機、電子、化工、光電領域,主要專注於氧化TFT、IJP技術、藍相液晶與軟性顯示製程。

學長強調團隊合作的能力在工作中是相當重要的!他舉例學校很多人上課不到,自己關在宿舍裡面唸書,或是考試到了,趕快去圖書館K 個書,這種方式似乎在學校是可以行得通,但是到了公司後是不能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就可完成所有事情,一定要跟一堆跨領域和單位的人共同工作,這也是他在短時間內能夠成為領導人物的訣竅。我想,是因為他懂得與人經營感情,建立起了寬廣的人脈,這樣的人生經驗使得他的生活更加精彩。

學長喜歡美的事物,他對建築工藝有興趣,平日閒暇之餘便投入研究,更藉由參與教會之講堂修築,實現他在藝術領域的自我實現;學長因為妻子的緣故成為神的信徒,篤信「真、善、美」,相信以真誠的心待人,是他整合部門中各領域人才之道;他建議各位學弟、妹多方涉獵不同的興趣,培養自己在工作之外,另一種非達到不可的目標,這會提升自己的生活情趣,也能意想不到地幫助自己在工作中發揮創意,解決工程上或人為因素的困難。他舉自己為例子,曾擔任過社區主委的學長,在解決社區事務上需要整合各部委員的工作與意見,這樣不經意的訓練,自然對他擔任一個長官的角色更為得心應手,也呼應了王淑霞老師在會後所補充「演什麼?像什麼!」的精神。

最後,學長勉勵諸位,工作與生活之中要取得平衡,唯有兩者都能達到心靈的富足,才是真正完成自我實現。


第七組
今天的專題演講,我想是目前授課以來最接近業界的一次,陳伯綸學長除了提了目前液晶發展的技術外,很多時候多著重在於業界的介紹,尤其講授很多關於生涯規畫的部分,讓我獲益良多。

學長利用他目前十年的生涯談開始,並以未來的生涯規畫為結束。學長很年輕就進入友達工作,並在短短一年內升上管理階層,接著嘗試了很多職務,目前進到前瞻技術研究中心擔任處長。這讓我體會到人真的隨時要準備好,把握機會就能成功。就因為學長在交大光電博班的紮實訓練,讓他培養了工作需具備的能力,才可讓他工作順利。

他提到:「面板產業人才 =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 Professional Management」。而我覺得這些能力可以在不同的時機點培養。「Professional Technology」要靠研究所的時間打下專業知識的基礎,甚至會需要博士班的訓練。而「Professional Integration」除了靠學生時代的學習,我覺得進入職場會是一個更好的學習機會,因為一件工作可能需要多個部門一同完成,這時如何把各部門的專長結合就很重要。「Professional Management」則需要經驗的累積,不論是在學生或職場時代。說真的,除了專業能力在研究所可以有效累積,其它的統整與經營能力卻是在工作中可有效累積,甚至是專業能力也可在工作中培養,就像學長所說:「在工作中學習。」是滿正確的,經由不斷的嘗試與磨練,將可使自己具備很多的經驗去應付未來的一切!

在生涯規劃方面,學長做了很好的示範,從學生時代的「個人累積」,到結婚生子的「家庭建立」,再來「自我實現」,到最後的「人生達標」。每一個過程都彼此連接,且基礎打穩再進入下一個階段,將使自己有更多的能力與經濟去應付!對於自己的生涯規劃,其實還沒有多大的心力去想,但有不錯的典範可以參考,相信自己會比較有想法。

而於最後的發問,謝謝那位女學生的詢問,讓我一解「女生於科技業的地位」。就像王淑霞教授所說,念科技系所的男女比例懸殊,當然會使女生於科技業的比例少。再來,因為家庭的因素,更會造成女生在工作應徵上占劣勢!

而這次的演講真的讓我對於科技業有比較多的認識,加上學長的經驗談,讓我對於未來的工作選擇有比較初步的認識,也謝謝學長精彩的演講!


第二組
今天我們很榮幸能夠聽到我們的學長陳伯綸處長,分享給我們許多在他生活與職場中的經驗點滴。學長目前是任職於友達前瞻技術研究中心,在十年的工作歷程中換過很多的腳色所以經驗非常豐富。學長本身是液晶博士,進去友達光電可想而知是負責光學設計與理論的部份,而慢慢的因為工作的表現而有所遷升與調職,在這之中除了面對本身工作的態度,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甚至是部門與部門或廠商與廠商之間的互動都在這十年中對他的人生斬獲有很大的幫助。

而除了職場上大大小小的事之外,另外還有家庭與休閒都有跟我們分享,內容是包羅萬象五臟俱全,真的很慶幸能夠聽到這麼一場精采的演講!

最終王老師的一席話更是令人驚喜,等公車理論讓我印象深刻,從事研究的碩士生或博士生不是炒短線投機份子,一味追求最熱門的產業是不應出現的病態,我們需要的是培養扎實的獨立研究能力,擴展自己的研究是也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組
這週的專題演講是請到友達光電前瞻顯示研究處處長陳伯綸先生來為我們分享他在面板產業裡的職場經驗以及他對人生規劃上的看法,陳伯綸先生同時也是我們交大光電所2000年畢業的學長。

陳伯綸學長一開始敘述了他在友達光電裡所擔任過的一系列職位,範圍涵蓋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到第一線市場銷售的單位,將面板產業裡可能接觸到的工作領域都簡單介紹了一遍。這些職位分別是高級工程師(國防役)  副理(開發顯示器反射式背光源)  液晶技術部經理(將Vertical Alignment的液晶顯示器從四個domain擴充到八個domain)  面板行銷處處長 (較偏市場行銷)  array/color filter技術處(較偏材料以及化工領域)  前瞻顯示研究處處長 (需和學校單位以及國外的單位來進行合作)。學長提到面板產業與IC產業很大的不同點在於,IC產業中的IC設計、晶圓代工以及封裝測試大多是分由不同的公司所負責,而面板產業中一個公司會包辦研發、製造、行銷等所有的項目,屬於整合類型的產業。雖然說可能會沒有辦法持續在一個部門鑽研,但待過各種領域除了可以讓人學會不同的技能外,也能站在其他職位的人之角度來思考,這其實是相當良性的學習。

接著陳伯綸學長提到了他對於人生規劃的一點看法,以大致上的先後次序來分的話為個人累積(求學、工作)  家庭建立(夫妻、兒女)  自我實現(社會),由於同一時間很難並行多個目標,且每個項目也都有其適當的實現時機,故學長認為應該要就這些項目來進行自己人生時間分配上的一個規劃。還有學長提到了他的人生觀:不斷更新改變、正面積極,他認為人難免會有些既定不想改變的習慣以及行為模式,而出社會到職場中就是要學習做人處世,去改變原來所不能接受的那一切,這才是面對人生正確的態度。

感覺這次的演講讓我學到很多,除了在對於面板產業運作的認識以外,也學到了一種規劃自己人生的看法。也由於學長也跟我們一樣是光電體系出身的,在演講結束後同學問的許多問題其實都非常具有參考的價值(像是碩士或博士在這領域中的狀況,還有論文研究題目是否要接近產業方向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當作未來規劃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第八組 莊竣雄
這次演講很高興的是由交大光電所陳伯綸學長所帶來職涯十年的分享,讓我們這些學弟妹對於未來的生涯有很好的參考。

陳伯綸學長在十年前,由國防役進入了聯友光電,而之後因公司的合併,進入了友達光電,職位由工程師、副理、經理等等,現職為前膽顯示處處長,工作內容由與就學時有相關背景,到行銷、與背景太遠的技術,到發明與尋找前膽的顯示技術。學長說,人生一路順風是不可能的,每次困難能改變自己,並且學到更多,面對困難的態度,樂觀進取、正面積極,困難,是必需的。在工作上,每次面對新事物,學習如何當一位主管、如何學習與各部門協調,不要認為自己辦不到,改變自己是可能的。

學長也向我們解說什麼是“面板”產業,例如TFT-LCD,研發、LCD製造、模組製造和行銷,如何把產線作適當的規劃,不同季節的需求會有變化,產線也不能空著,作好規劃才能得到最大的獲利。做不同模組都需要材料,料的數量也需做好規劃。面板產業是個高風險且高獲利的產業,有巨大的供應鏈,能讓許多人有工作,對社會貢獻大,因此就算獲利與支出打平,這產業也應該繼續做下去。

最後學長給我們建議,如果以後要進企業界,能力的養成,技術、整合、管理、經營,不要使自己受限,個人特質也很重要,而為了工作,可能會有所犧牲。而之後人生的規劃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學業之後,接著就是出社會尋找一分工作,不管是否進到科技業、學術界,或是其它工作,正面積極的態度、學習面對困難都是需要的,每次的困難皆能讓自己成長,這次學長的分享讓我們了解了一些可能會遇到的過程,幫助頗多,使我們皆有所收獲。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04/24『海報』陳伯綸處長, 十年生涯與職涯的經驗談


第七次交大光電與顯示科技研究所專題演講

講者:陳伯綸處長
講者:友達光電前瞻技術研究中心
講題:十年生涯與職涯的經驗談 - 身為交大光電人在面板產業
時間:04/23(五) 下午1:30-3:00
時間:交映樓1F國際會議廳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04/16 『演講』李君浩老師, 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設計














演講心得
第九組 董冠佑
聽了今天的演講,讓我對OLED又有進一步的認識,之前只大概知道OLED的特性:可饒、自我發光、廣視角、演色性佳、基底條件較寬鬆等優點,和使用壽命短、驅動電壓較高等缺點,用在顯示方面最常提到的優點就是可以省去背光模組的體積和電力。在今天的演講中,除了現在科技各面板大廠的成果展示在顯示和照明放面的應用,其中許多創意令我眼睛為之一亮,我更看見OLED的研究過程,了解OLED之所以有壽命問題,是由於有機材質無法承受電子電洞附合時之電流產生的熱,也看見現在的科學家如何讓個複合的區域擴大分散這個能量,以及同時在演色性和使用壽命間,配合實際使用需求而取得平衡。而在光淬取部分,OLED和LED都有用到類似的封裝和表面粗化等技術;此部分李老師和他的團隊還需進一步研究表面粗化後發光不均的新問題,而在最後林怡心老師也提供新的參考對策──發光偏振性與出光角度的探討,來面對光淬取的提升議題。

雖然在光電系我們做過OLED的簡單實驗,在一些課程上也做過一些相關報告,但是我第一次覺得OLED可以介紹的這麼明瞭又有趣!我想這一切都是因為李老師一心不為自己的專利和名利,全心全力希望可以把技術傳成教授給下一代,只為了讓學生在他的課程之後,會對他介紹的東西有興趣並且有熱誠參與研發,進而造福更多人群!在今天的演講最後我更看到因無私交流而激發的研究方向。今天的演講不止滿足了我對科技的期許與好奇,也給我許多感動。


第七組
OLED算是近期才開始發展起來的技術,雖然是一個很新的主題,但卻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李老師一開始就展示出最近有機相關的產品應用,包含了有機的顯示器,可饒式是它的一項特點,影片中還有用鐵鎚也敲不壞的電視,這些用有機製作出來的電子產品,真的相當的新奇.酷炫。

看完了這些令人驚奇的高科技後,李老師便開始講述其背後的原理,畫出band diagram圖,說明電子電洞是如何跑的並放光,但是其實這麼新奇的東西,一定有其技術上極需克服的難題,”生命期短”我想是目前有機相關產品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此一難題,相關的方法便因應而生。在陽極與陰極間加入一層buffer layer (其組成為陽極與陰極的特定比例),並經由實驗對不同的比例加以驗證,得出一組最佳解,利用此種方法便能將生命期有效的拉長,能應用在手機相關的產品上(因其電子產品生命期較短)。

聽完這場演講,我發覺李老師真的是一位很會演講,做研究的人,他先藉由一開始的影片引發了我們高度的興趣,讓我們眼睛都捨不得離開螢幕,接著就馬上進入較為枯燥的理論部分,對遇到的問題提出概念並加以解決,最後經由實驗驗證。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我想這種做研究的方式值得好好學習.效法。


第五組
這次演講者李君浩先生是台大光電所與電機系的老師,他講了他們實驗室的研究_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包含其應用、發光層的設計、還有一些有助於出光效率的結構設計。因為我本身不是研究OLED,所以對於這塊領域原先不是很了解,但經過這堂課後,有了概略的了解,包含OLED的優點:自發光、廣視角、可撓性、快速反應時間、製程簡單等優點,但是它的缺點也是急待解決的EX:壽命短(約1、2年)、驅動電壓高、寬頻譜(衍色性好,但色飽和不好)。

我個人對於他微結構的設計蠻有興趣的,用微結構的設計解決出光效率的問題,利用microlens貼到OLED上來改善內部的全反射,使出光效率提升到40%。不過雖然改善了出光效率,也造成了影像模糊,在這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狀況下,他設計了patterned microlens array使畫面維持在一定的亮度與優異度,不過好像lens也會造成些微色偏,這也是後續需要調整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在有機層做奈米結構,直接從內部改善其發光效率,使出光量增為四倍!講者還說這也可以用在SPR Bio-sensor,做為丟棄式居家健康檢測計。感覺OLED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做一般的螢幕還可以做成手錶,甚至是體檢計,希望未來可以在市面上看到廣大的OLED市場!


第二組
今天很高興能聽到這場演講,因為OLED這幾年來光電領域一直是非常熱門的研究領域,但由於我碩士班和博士班的研究方向和OLED大不相同,所以對這門領域十分的不熟悉,真到今天才對OLED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一般而言LED是一種point of light,而OLED則是一種area of light. 而且再加上OLED的光譜較寬,因此OLED比LED更適合用來照明。除些之外OLED還具有許多LED沒有的優點,如自發光、不需要背光面板,因此可做到薄尺寸、可彎曲等優點,還有不怕破壞。在李教授的投影片中,拿著鐵槌敲打著OLED實在叫人印象深刻。另外使用OLED做出來的顯示器,其廣視角也是令我印象深刻。可惜的是由於OLED的兩大缺點使得OLED尚未成為市場的主流,那就是short lifetime和 high driving voltage. 尤其是short lifetime的問題。因此在電洞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中間加入了發光層,大大提升了OLED的壽命,但是離display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在今天李教授的演講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部份就是,由於OLED在結構上折射率不同的問題,使得OLED的出光效率大大的減低。因此嘗試在面板上層加上micro-lens進而增加OLED的出光效率。李教授他們也研究了micro-lens的大小、排列形狀對出光效率的影響。

在今天的演講裡,我了解到OLED的發光原理和LED不同的地方,也知道了許多在現今的產業中OLED的應用,及其在廣泛應用下OLED所面對到的困難是什麼? 在聽過今天的演講之後,我認為OLED在未來仍有十分大的潛力。也很期待以後能使用到可隨身攜帶、可彎曲的顯示器。我想未來的筆記型電腦更不用在侷限在為了要使重量減輕,而必須犧牲顯示器的尺寸大小。以後也許一台小小的筆記型電腦乍看之下只是一個鍵盤而已,而螢幕則捲曲收納在鍵盤中,當要使用時,將之拉出以後便是一個很大的顯示器。


第八組 吳哲全
OLED 與 LED乍看之下就是多了一個”O”,其實二者有極大的差異。LED是採用無機半導體材料,而OLED是用有機半導體材料。但追究其差異,雖然都是電子與電洞復合放光,但是因為有機半導體材料的電阻遠大於無機材料,電子與電洞在有機材料內是藉由跳躍的方式傳遞,並不像無機半導體材料的載子是在連續的能帶間傳導,因此OLED和LED在許多物理機制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OLED與LED未來都可能相互競爭,成為新世紀主流的顯示器,以下我們將列舉一些OLED的優缺點:

優點: 超輕、超薄(厚度可低於1mm)、亮度高、可視角度大(可達170度)、不需要背光源(自發光)、低功率消耗、回應速度快、清晰度高、發熱量低、抗震性能優異、製造成本低、可彎曲。

缺點:
產量技術普遍不足、色彩純度不足、純色發光元件的壽命不長、大尺寸的開發。
儘管二者各有千秋,但在短時間內 OLED的競爭對手並非LED,因為二者在產業利用的價值上目前還是鎖定在不同的領域。 OLED的應用領域屬於平面顯示器,Ex手機顯示面板或電腦螢幕…等,而LED則是應用在戶外大型看板以及照明用途。雖然OLED未來的發展也希望能作為照明使用,不過在短期間受限於OLED的使用壽命故應很難作為日常照明用途。

如果說液晶顯示器(LCD)是二十世紀平面顯示器的發展史中一個令人驚喜的里程碑,那麼OLED則是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所夢想追求能超越LCD的平面顯示技術。隨著3C時代的來臨,各種小型的電子用品將時時伴隨著我們,人們對顯示器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輕薄短小、精緻靈敏、色彩鮮艷、省電等,而能將這些特性集於一身的就是OLED。因此在不久的將來,跟紙張一樣厚度的電視螢幕、捲軸式的電子書刊(e-paper)、色彩亮麗的手機螢幕…等產品將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這將會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的亮麗鮮豔、多采多姿。

第三組 葉雋正
聽了這次的演講,我對有機發光二極體有更深入的了解,OLED不但運用廣泛,而且還可以藉由改善本身設計達到較好的發光效率。OLED雖然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顯示器之一,但也有許多缺點要克服,例如生命周期較短,高驅動電壓,以及寬的光譜。此次演講中有多新的技術都是在克服這些問題,在emitter layer design, optical design of non planer OLED都有詳細的介紹,雖然我的不是很懂,但還是有所收穫,ambipolar EML可以達到 recombine zone shift的效果,利用光學透鏡微結構可以大幅增加OLED的發光效率。

我覺得OLED是相當有潛力的顯示器,不但可以做成大尺寸,而且成本也較低,而且色彩豐富,已經是業界努力研發的重點,非常感謝李教授可以把他多年在OLED的研究經驗分享給交大光顯的同學們,相信這能夠幫助學生在研究上,學習上都能培養濃厚的興趣。此外我有購買李教授的Flat panel display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對各種顯示器重要的特性都有詳盡的介紹,每當我接觸一種新的顯示器,對於其中機制有所不解,就會去翻這本書,感覺獲益良多。


第六組
這星期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台大電機系的李君浩老師,來我為我們對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做這樣一個精彩的演講,老師有趣的舉例讓像我不是以OLED為研究主題的人都可以輕鬆的了解投影片上的資訊。首先李老師讓我們看了一些DEMO的短片,讓我們看到OLED的一些特性與現在實際上做出來的產品,接著在介紹了一些李老師實驗室曾經做過的一些研究,最後大家在歡樂的TEA TIME中下課了。

其實OLED已經發展超過30年的歷史了,而使用OLED為光源的顯示器也在好幾年前就已經有出現了,也有人說OLED死了一次,然後又活過來了,而他到底有什麼特性呢?OLED因為具有自發光能力,而且不像LED需要以磊晶的方式來製成,因此可以使用像是噴墨的方式直接將有機體噴入特定的位置中,使得一格就自成一個PEXIL,如此一來控制一格就如同控制一個發光點,省去了背光模組、液晶面板,而使得顯示器非常非常的薄,此外因為可以控制單一點,所以明暗控制上可以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完全不會有LCD漏光的問題,因此具有色彩鮮豔與畫面細膩等特性,而因為不此用液晶,當然的也沒有可視角的問題,此外OLED不同於LED沒有基板的問題,所以可以使用在任何材質上,因此OLED發光元件都具有相當好的可饒性,敲敲打打也不容易壞,而這些特色都在一開的DEMO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

但為什麼如此好的方法至今仍無法在市面上大賣特賣呢?原因在其有兩個很大的缺點,第一個是生命期太短,因為在OLED中,載子覆合時會產生熱,而有機分子又非常怕熱,因此會慢慢的破壞了OLED的接面,使得發光效率開始降低,而李老師介紹以MIXED HOST的作法可以將生命期延長到約6倍左右,但也產生了新的顏色偏差問題,第二點是耗電量依然太大,相對於發光二極體(LED)來說,OLED電阻比較大,因此驅動電壓相對比較高,所以耗電量大,這兩個是目前還在解決的問題。

此外其實老師有提到由於OLED的發光屏譜比起LED來說寬很多,所以在顯示上也不及LED來的精確,但如果運用在照明方面,則色溫比較接進暖色系,比起LED來說更合適用在照明上,而因為OLED的可撓性高,其實對於照明來說真的是相當大的益處,此外以前也有一種說法是可以將OLED以油漆的方式直接刷到牆上使用,這是一種相當吸引人的想法。

最後一點是,由於顯示器做成的是一個平面,所以在提高外部量子效率上,不能如同LED那樣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封裝方式,因此有李老師所提到的MICROLENS ARRAY,用以提升光的粹取率,而最後林老師所提到的偏極光的問題,我認為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此外我後來也想到,如過在如此小的尺度之下,是不是有機會使用一些波動的特性,來達到某些不一樣的效果,我想這也許可以是OLED的另外一種作法。


第四組
聽完這場演講,讓我想起多年前自己也曾使用過的某支手機,它主打的是OLED螢幕,感覺很厲害就購買了,那時候覺得螢幕特別亮和鮮明的顏色都和一般的手機感覺不太一樣,一直到這場專題演講才重新對OLED有比較系統的認識。由此可知在七八年就已經有OLED的小面板應用在手機螢幕上了。近年來由於LED應用在背光和照明的商機被看好,OLED由於某些尚未突破材料上的限制,因此有段時間在新聞媒體上較少被提及,但最近陸續有些OLED應用在可彎曲的顯示器和做成超薄型的螢幕,甚至可以在不銹鋼板上做出OLED的顯示器、還有兩面皆能顯示的螢幕….,因此我們很樂觀的可以相信,將來不久解決了有機發光材料的壽命和發光顏色純度的問題,就可以從原型概念機轉移到量產的階段,再繼續往大尺寸開發,我們生活中將無處不可看到各式各樣彎曲、多變型的OLED顯示器,大視角、高亮度、快速的反應時間、省電…..等這些優點會完全的將目前的LCD比下去,如果再加上3D顯示技術,那我們的生活空間裡將會變得更有趣。


第一組
這次是請台大李君浩教授來針對OLED的元件設計來做演講,其實對我的幫助算是很大的;從李教授的背景介紹可以發現,其實李教授也不是物理背景出身的,所以他在做光電的研究時,是從電機的角度下去做研究,雖然不及從材料或者是光學部份著手下去做研究的容易,可是認真做真的可以做出東西。

OLED最主要的部份還是在發光層部份,要能把發光層的光提取出來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使用Microlens Fabrication來增加光的提取,不過有一好卻也有一壞,會有Image Blur 的問題;而李教授也和大部份人一樣,也有選擇Nanostructure的方法來增加光的提取。

這次演講對我來說收穫很多,雖然李教授不是從OLED的材料部份去著手,但是卻也能從電機的角度去分析,這樣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04/16 『海報』李君浩老師, 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設計


第六次交大光電與顯示科技研究所專題演講

講者:李君浩老師
講者:台灣大學電機系
講題: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設計
時間:04/16(五) 下午1:30-3:00
時間:交映樓1F國際會議廳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04/09 『演講』鄭木海教授, 藝術品化光纖透鏡之研發










演講心得

第四組
鄭教授是一位充滿研究熱情的學者,這次他來跟我們分享他研究的成果。先從他們為什麼要研究光纖透鏡開始說起,EDFA(摻鉺光纖光放大器)在光纖中比信號放大,然後再經由光纖作傳輸。可是要如何做光纖透鏡使980nm的laser訊號有效的耦合到光纖內呢?980nm laser beam是橢圓形的,而標準SMF(single mode fiber)是圓形的,他們分別的wave front也不同,經過鄭教授的研究,為了將訊號有效的耦合到光纖中,他們必須研磨出橢圓形狀的光纖透鏡。

第一次的嘗試,將光纖經過四次研磨產生四角錐形,可是因為每次研磨都需要將光纖重新拿起再放下,定位不準,研磨後的形狀不對稱,performance也不盡理想。經過他們的改進,嘗試減少研磨次數,將研磨次數減少為三次,讓光纖透鏡成錐式楔形,但是也無法解決不對稱的問題。最後鄭教授開始跟其他領域的實驗室合作,研發一次研磨的技術。

一次研磨的第一代與機械系合作,使用Mechanical Torque Controlled,在0度與180度的位置研磨較深;90度與270度研磨較淺。第二代與電控系合作,使用Electrical Torque Controlled,這項技術已經可以將光纖研磨的很完美了,甚至還可以研磨出各種不同的形狀,就如同藝術品一樣!之後也發現研磨出的六角型光纖對於灌液晶有相當大的幫助。為了減少融燒所產生的誤差,鄭教授他們又開始了第三代的研發,是用Electrical Motion Controlled,不但成功的研磨出光纖透鏡,並且也不需要融燒的程序了。

鄭教授對光纖透鏡研究的熱誠與成就,使他們多次發表在知名期刊中,並且也申請到許多美國與台灣的專利。他也不吝嗇的分享如何得到國科會補助的秘訣,首先是會議的重要性、論文的品質、申請人的身分、是否是國科會的計畫等等。

鄭教授的研究分享給了我很大的啟示,現在是跨領域的時代,如果想要突破就需要各個領域的專長配合。就如同一次研磨的開發,如果沒有機械與電控的支援,可能也無法完成這項開發。我們應該利用各個領域的專長,將其整合,就可以構想或研發出新的產品了。


第二組
本次演講請到的是中山大學的鄭木海教授,鄭教授演講的內容為光纖透鏡,光纖透鏡主要是用以增加雷射光耦合進入光纖的效率,而鄭教授利用機構及電控技術,施加一週期性變動或定量之力矩於直徑125 mm光纖,可經由一次成型製程研磨各種形狀光纖透鏡,研製成品好比藝術化之產品,例如橢圓錐型、錐式楔型、三角錐型、四角錐型、五角錐型及六角錐型。其中橢圓錐型、錐式楔型與四角錐型跟高功率雷射結合,其耦光效率超過80%,為光通訊系統應用中,低成本之最佳連接器產品,具有光通訊產業利用性。

除了技術的展現,最重要的是鄭教授懂得利用跨領域的合作,將各領域的技術相互整合,因為現今的科學研究領域已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年代,各項研究都需要跨領域的合作,這樣一來不但能拓展自身研究的視野,各有助於為各項研究找出新的突破點,鄭教授跨領域相互合作便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例子。

鄭教授也提點我們研究生參加國際會議申請補助的重要事項,對於身為研究生的我們有非常大的幫助,畢竟能夠多參加國際會議對於拓展研究視野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益處,最後仍要謝謝鄭教授帶來簡短扼要的精采演說。


第七組
剛開始聽到這次專題演講的題目時,對於這個題目抱持著很大的疑問,因為,據我所知,在工程這一塊,除了工業設計以外,我很難去聯想,光電工程這領域與藝術品有直接的相關,大多實驗室都是將目標偏向應用面、又或者是未來發展性等等方面,直接將實驗的東西變成一個藝術品,這引起我的高度興趣,並仔細來聆聽這場演講。

經過教授講了一個『怕太太』的笑話後,現場就不是那麼沉悶且嚴肅。他開始講解光纖透鏡的功用,原來,它是為了要將光從980 High Power雷射耦合到光纖時,透過這樣的一個光纖透鏡更有效率的降低loss,更有效率的利用光。那教授也提到,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loss,是因為laser光是一Gaussian Beam,與在光纖中所傳遞的光wavefront以及far-field pattern並不匹配,此時這樣的光纖透鏡就被需要,而我們就是要找尋一光纖透鏡,其working distance使得spot size match,並使用near-field法耦合laser光,達到降低loss的目的。
  
首先,他們是使用一般在市面上可以買的到的儀器,使用這儀器研磨光纖。起初,透過四次四個角度的光纖研磨,得到一個不對稱的四角錐形光纖透鏡,之所以得到不對稱的結構,教授說,是因為在將光纖轉180。時並沒有辦法將光纖在擺放在同一點上,因而導致不對稱。然後教授仍然不滿意研磨四次才有結果的現狀,又再挑戰將研磨次數減少,並加入一些etching的製程,成功的再次研發出一圓形的光纖透鏡。然而教授對這樣的結果覺得應該還有改進空間,便向機械系的老師提出不同領域間的合作,並從不斷的嘗試下,得到一次研磨,分別有三代的光纖透鏡,分別是橢圓、多面錐形、雙變曲率的光纖透鏡。這樣的一個突破性的發展,教授也引以為傲的說這根本就是藝術品。

教授在演講過程中,其中我聽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那就是不同系所間的合作計畫。往往大家都只鑽研自身的研究,並以自我的角度去解決問題,然而,卻不知道,所會碰到的瓶頸,可能在合作的時候,發覺這在另一個系所中,這可能是,對於他們而言,再簡單不過的技術,然而若只著眼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不嘗試跨越系所的局限,往往會漏失掉很多機會。不同領域及產業的整合工作必定是未來的趨勢,然而,要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想必是要努力的去思索一下要如何實行吧。


第六組
這次的專題演講,請到的是中山大學光電系的鄭木海教授,題目是跟光纖有關的研發,因為我的研究領域不是這方面,起初很擔心是不是會完全聽不懂,還好鄭老師人還蠻幽默的,一開始講了“怕老婆”的故事,無非是希望就算坐在後面的大家也能夠專心聆聽這次的內容。

鄭老師主要在介紹他們實驗室所發展出光纖研磨方法的演進,也介紹了很多不同切面數的光纖以及研磨方法,聽著他們的研究團隊,從人工多次研磨到機械一次研磨,感覺得出鄭老師非常以他們的研究團隊為驕傲,藉由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達到成功的開發出可以具有專利的技術,這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是以台灣的研究環境,要發展出一個有用的專利更是困難。雖然他沒有說出詳細的合作過程,但我相信那一定是相當耗費精神的,除了要想辦法讓對方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之外,還要知道對方到底能提供自己什麼樣的實質幫助,這背後的辛苦應該也就是他今天能站在這裡,開心的跟我們介紹他們研究成果的原因,真正努力過後而得到的成就感!

雖然鄭老師的演講時間並沒有很長,但是他的演講內容鼓舞了我們,不要只侷限在自己研究的小圈圈裡,還要盡量去找尋別的可用資源,透過彼此的互相幫助,達到成功的研究結果,這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第二組

第二組

第二組

第二組

第二組

第二組

第二組

第二組

第二組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04/09 『海報』鄭木海教授, 藝術品化光纖透鏡之研發


第五次交大光電與顯示科技研究所專題演講

講者:鄭木海教授
講者:中山大學光電系
講題:藝術品化光纖透鏡之研發
時間:04/09(五) 下午1:30-3:00
時間:交映樓1F國際會議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