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03/19 『演講』詹文鑫顧問, 管窺科技人的職場挑戰
















演講Q&A

第三組 梁辛瑋
Q:詹顧問您好,很謝謝您帶來過去研究與職業生涯中這些經典又有趣的話題,且以深入又淺出的表達方式,令學生醍醐灌頂、由衷佩服。過去您曾參與美國雷根總統1980年代的「星戰計畫」中的部分企畫工作,以及您種種在業界的表現,想必您一定有很大的成就!但是,相對於當時台灣的民間與政府單位待遇,我很好奇:您這麼會選擇放棄手中現有的這些成就與財富,而毅然決然選擇回國進入政府單位服務?就我所知,當時有不少台灣的美國留學生,畢業後從此就在美國落地生根了。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著您呢?

A:其實不只是我,在座學校裡的教授、研究員很多也都是學成歸國,把自己的力量投入這個學校、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我們都希望為這個國家盡一份心力,冀盼可以把台灣的科技水平再往上提升,在經濟部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做著這樣的事情。


演講心得

第七組 何姿媛
這次的演講者是在政府機關工作的詹文鑫先生,雖然他一開始就很謙遜地自稱在學術上的成就比不上在交大任教的劉柏村所長及當時在場的幾位光電所的教授,也為了這場演講思考了很久,但最後仍以自己最熟悉的研究領域及做過的研究為主要方向來準備。

首先他點出國內碩班生的題目都是承接學長的結果修改過後再繼續往下做的,如此研究地原創性無法避免地會被限制。然後他再舉自己在國外讀碩士為例子,說明研究必須從頭到尾由自己設計和建立;就像想喝一杯牛奶時,要先養一頭牛才行。意思就是:在已經設計好的東西上去固然很方便,但主要的問題常常在細節的地方,而那是非設計者的我們沒有做過也當然不了解的。此外,我們一定要閱讀經典著作。

之後,他又談到了學問的進程,他建議年輕學子們大學時應該讀懂教科書,碩士時要讀懂論文,博士班時設計執行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則要會選擇好的研究題目。當他進入美國職場工作後,就要求自己保持對工作品質有絕對的要求,嚴謹的研發設計流程來解決一個系統問題。

他簡述拿手的幾樣研究,如remote sensor,用在人造衛星。而spectrometer是他做得最好的工作。Image reproduction這項應用不但要了解物理,也要了解生理物理學,他舉梵谷的印象派畫作為例,線條式的圖形會造成流動的感覺是因為視覺被邊緣效應影響的關係。他最後也預測台灣未來的產業挑戰,並指出在台灣在device、component結合上有很大的優勢。

當被問及有這麼優異的表現為何不留在美國繼續深造研發而是回到台灣政府機關工作時,他則是回答因為當年台灣缺乏他這方面的專業長才。這點也值得聽完這場演講的我們深思,以後也該為台灣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組 王辰
這次演講的標題本來還令我頗期待的,本來想說詹先生可以講述一些有關經濟有關的一些困難與解決方法或是案例分享,但是都沒有聽到我所想的東西。但是還是有一些觀念值得我們詳加探討,包括台灣人的研究態度與如何做一個研究。其中提到了做實驗需要謹慎,要事先規劃好下一步要如何進行,而且要小心,每個步驟都要反覆的思考到底這樣做值不值得,除了避免材料的浪費以外,更重要的是當每個步驟差一點點,整個數據就差很多了。而且實驗若是不小心,恨容易出意外。當中有講到因為小零件沒有注意好,而造成太空梭在外太空爆炸,造成七人喪生的事件,這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雖然我這次沒有聽到我想聽到的一些東西,但是能聽到一些機械與儀器的應用與小撇步,還算是趟收穫。台灣人比較缺乏原創性的思考,這也是大家要一起努力的未來課題,才能在這個已經資訊動盪很劇烈的時代中,脫穎而出,並且找到一席之地,不只為自己,也為將來的下一個世代鋪陳出一個美好的康莊大道。


第一組 季維康
這次我們請到了經濟部科技發展處詹文鑫顧問來談科技人的職業挑戰。台灣的教育下,好像放學後應該去補習班才叫正常,從國中補到高中,高中補到大學甚至是研究所,而補習班直接教考試會考的重點,大部分的學生往往考上了學校,但還是對專業科目一知半解。而詹先生認為要完全的學好專業必須閱讀專業學門經典著作,並且去細細品嘗。以至於到了業界雖然不一定是同一門,但是基本的定理原理也都用的上。

詹先生也認為:大學時讀懂教科書、碩士生讀懂論文、博士生會設計執行研究計畫,要會選好研究題目。在詹先生出國讀博士時,他的指導教授給他一間空蕩蕩的實驗室,從好幾百萬的機器到十幾塊錢的螺絲都是他一手搭起來的,故對每樣東西的細節都十分了解,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在儀器故障或是數據不對時才可以知道是哪邊出了問題而加以排除。藉此勉勵我們,做實驗必須保持著「要喝牛奶就必須養一頭牛」的精神,也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就必須對那件事了解透徹,尤其是小細節的地方,因為往往碰到問題主要是細節部分出錯。

在台灣的大學中,通常都買國外現成的機器,而這樣我們做出來的最好只能夠和國外一樣;而在實驗部分,往往也是把人家的論文拿來改幾個參數再做一遍,有成果就又可以發一篇而畢業,這是目前台灣最需要改進的地方。而詹先生勉勵我們「必須真正了解到細節並找出能勝出的地方」唯有這樣才能做出比別人更細微、更優越的成果,古人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不然」,我們必須把「不知」的不去掉。


第五組
詹文鑫顧問本次的演講主題是管窺科技人的工作,聽完詹顧問的演講讓我深深體會到,做研究跟讓大家開心的瞭解你的研究有很大的差別。詹顧問做了很多規模很大技術很高深的研究及其應用(各種太空望遠鏡),但一望台下的各位同學都睡得一個比一個沉。讓我覺得,作為一個科技人除了要充實磨練好自己的專業技能外,可能要多花點時間去練習好自己的表達能力與演講的技巧。但我仍覺得詹顧問十足為一位承先啟後的學者,能夠自己設計新器件,再自己逐一解決每一個碰到的問題,尤其是他設計的東西都使用在外太空中,一想到就會覺得詹顧問真的是我們做光電研究的典範之一。


第四組
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進步如此快速下,科技人從學校論文研究訓練結束後到進入職場,必定會立即面臨到實務與經驗上的適應問題。詹文鑫顧問身為經濟部技術處的主管,從自身在美國的研究歷程與體驗”From bolts and bits to a laboratory”,以這句開場白讓大家知道打底的重要性。特別體醒我們該去讀各個學門的經典著作、習題、每次報告的內容需逐字逐句去琢磨出來,每個用到的儀器元件和設備規格,如果都能扎扎實實的K過幾次,面對研究上的問題也就能夠有足夠的database去搜尋,就可以比較容易找到發生問題的關鍵、改進切入的點。演講中詹顧問分享了在美國求學與工作上的經歷,他在遭遇到全新的研究領域是要如何調整心態去面對的,例如讓太空中的哈柏望遠鏡得到更好的成像,他也在這個大計畫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螺絲釘的角色,後來詹先生從事的都是關於影像處理相關的研究,他特別強調許多基礎的數學、物理概念,都是讓他很快就能了解各種應用的能力;除了穩固的基礎外,詹先生也暗示了我們許多國外研究單位或公司都一直持續不斷的進行”crazy”的研究,也指出台灣比較欠缺的是有系統的研究,對工作品質的要求,還有嚴謹的研發設計流程,但這需要每個科技人及主管都能夠對產品的研發改變心態,不能只盲目競逐的做短程的小利,而需完整的從評估到系統和產品的開發、任何細節都不能忽略才能夠達到。


第九組
這禮拜的專題演講,請到了經濟部技術處詹文鑫顧問為我們的講者,詹文鑫顧問則把這場演說的內容的重點放在其本身的經歷上,從詹顧問豐富的研究及職場經歷之中,我們著實吸收到許多人生的經驗,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此外也沾染了不少詹顧問的學者氣質,在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之中,我們彷彿歷經了講者十多年來的人生,令在座的與會學生們都感到相當的充實。

在演講中詹顧問也提即了許多自我勉勵與期許的話,其中我最有共鳴的話是:「身為一個大學學生必須要有能力能讀教科書、碩班學生要有能力讀paper、博班學生要有設計研究架構的能力、博後則要有自己尋找有價值得研究題目的能力。」這句話看似簡單的話之所以會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在現在台灣的大學林立的情況之下,我們不可否認當然有能力的學生還是不在少數,但也有一大部分的大學生能力遠遠不及於大學生應有的水準,因此詹顧問的這一句話,不但可以是對於學生個人能力的期許,也可以看成台灣教育的目標。

演講的另一個重點則是詹顧問在NASA協助製作哈伯望遠鏡的經歷,雖然對於哈伯望遠鏡曾經有過的光學瑕疵,我想大部分的光電系學生都有所聞,不過鮮少人有機會可以如此親近哈伯望遠鏡團隊的成員。詹顧問也以哈伯望遠鏡的例子期許我們:1.工作品質的絕對要求2.嚴謹的研發設計流程3.並在有系統有問題的時候要有解決系統BUG的能力。詹顧問從這一個小例子中就管窺了科技人的職場挑戰!!

最後,對於台灣目前擁有的科技技術能力,詹顧問也說:「台灣足以自傲,但不可自滿。」各位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應該更有自信的立足於國際的舞台上,但卻不要因為過於自負以至於失去學習、改進的能力。


第六組
這次演講邀請到經濟部技術處詹文鑫顧問,來替我們演講”管窺科技人的職場挑戰”這個講題,其實在演講開始前我已經先猜想過這次的演講內容,大概會是分析目前大環境,進而告訴我們該針對目前職場的需求,而增進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加強自己的競爭力,但開始演講之後,我越聽越覺得跟我預計的不一樣,詹顧問好像都在講他自己在美國做的東西,好像有點離題。

不過仔細聽下去,詹顧問他講的都是他再作哈柏望遠鏡所遇到的問題,像是鏡片要磨到什麼程度,磨具要怎麼設計,支架要怎麼架,該如何控制型變等等…,
更說到了,在這個望遠鏡發射到外太空之後發現問題,他們怎麼去解決,其實以後我們進到職場之後也會有很多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該用甚麼樣的心態去解決,全由我們自己決定,在演講中詹顧問他表現出來的事很積極很正面的態度,每當他說到他作了什麼事,解決的什麼問題時,總是流露出一種很興奮,很開心的感覺,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詹顧問也有提到一些很有趣的問題,就是在國外就算是大家認為是天方夜譚的問題或是想法,都會有人實際去執行,詹顧問也提到這正是為什麼外國的工業技術能比我們進步的地方,我也深深覺得這應該是我們出職場之後,開好好思考的問題,我們台灣難道就要一直走代工這條路嗎?我想應該只有創新的想法,不怕失敗的精神,我們才能走出另一條路,為台灣創造更多機會,更強的經濟實力。


第十組
這周的心得報告是請到經濟部技術處詹文鑫先生來做演講,詹先生的題目是管窺科技人的職場挑戰,整場演講結束後,我們得到許多的啟發。以下作為說明。

詹先生的演講投影片裡面,充滿了非常多關於光學設計,航太領域,軍事科技發展的知識,對於熟知光電領域的我們來說,實用又豐富的內容讓我們為之驚艷,更令我訝異的是詹先生的學習背景是電機系及電信所,與光電科所其實不太相同,這樣跨領域的人才,竟然能對其他研究主題有深刻的了解及內涵,實在是非常不容易,記得詹先生一開始就放了一張投影片,圖片是一根螺絲及螺絲帽,他說他的學習精神就是從這小小的螺絲作起,多麼細微的東西,都充滿研究的熱情,他以這樣比喻:要喝什麼牛奶,就知道該養什麼牛。連小小的螺絲都能了解透徹,那麼大而複雜的實驗,也能迎刃而解。我想這就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道理。

詹先生投影片內容提到非常多的航空領域的知識,使我最有興趣的是遙控探測系統,適合搭載在飛機上做情報的偵測與收集。聽起來雖然有些單純,就是在空中做影像的掃描,但是內容間牽涉極廣,包括幾何光學的設計,空氣的流體力學,平衡穩定的機械結構,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數據傳輸及精準性…等等。簡單的動機,簡單的想法,卻需要很仔細的思考,多方面的觀察,才能充分考慮到整個實驗所需要考量的議題。相信這是在任何實驗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態度。

最後呼應詹先生的結尾笑話,蠻好笑的!!


第五組 陳禹辰
哈伯望遠鏡,從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個名字,據說那是世界上最強的望遠鏡,聽起來就很了不起。哈伯望遠鏡的製作當然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想不到有這麼困難,對於以前的光學設計我向來十分佩服,因為他們沒有像我們一樣快的電腦,所有的計算都是慢慢算,一旦有個步驟錯了就全盤皆錯,哪像我們只要按上一步,甚至還有OSLO的GENII,直接幫你優化到好。

曾經想過,製造一個哈伯望遠鏡是要花多大的力氣呢?太空的環境大概是最惡劣的了,光是超大的溫差就是個很頭痛的問題,我還滿好奇哈伯望遠鏡有沒有用螢石的,理論上螢石非常不耐溫差,這也是為什麼用螢石的鏡頭很多都要塗成白色的原因,哈伯望遠鏡既然是要觀察宇宙中的星雲星團,我想低色散是很重要的因素才是,

或許吧,光學設計雖然已經經過千錘百鍊,但是還是可以有改進的地方的。


第七組
這次講者下的題目為管窺科技人的職場挑戰,是個非常具吸引力的標題。因為對於我們這些即將踏入職場的研究生而言,對於未來的職涯生活,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而心中的徬徨.擔憂自然不在話下,因此看到這個題目,便懷著滿心的期待前去聆聽。

首先他就點出了台灣研究生做研究的一些詬病-缺乏原創性,
一個空空如也的實驗室,甚麼都沒有,但...也甚麼都有! 然而在台灣,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往往只是學長姐之前的題目再改一些參數或加上一些東西,做些微調。但其實這樣的方式卻完完全全限制了思考的可能性,侷限住的框架,我想怎樣都很難有所突破吧!接著講者便針對求學的各個不同時期訂下不同的最終目標,每個時期都有應該要達成的能力,比如正值碩士班的我們,就應該在畢業時能有快速看論文,理解它並能present的能力。我想在這方面,我實在仍須好好琢磨。

接著他也提到,認為在每次的報告都要如臨大敵,儘管只是實驗室裡一些小小的present,但仍要做最充分的準備,當作是參加一場大演講一般,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態度吧。

雖然其他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講過去工作上所發展的一些東西,沒有針對現今的職場百態,做深入的分析,以及講訴我們應該要注意的細節,讓我有點失望。不過如果能把上述所說都能做到的話,我們應該又具備更多勇氣與能力朝職場邁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